(文/刘媛媛 编辑/周远方)
近日,“在招聘软件找不到工作是正常的”的词条,登上微博热搜。
参与讨论的求职者普遍反馈,在招聘软件上投递简历后常常石沉大海,即便显示“已读”也鲜少收到回复,充值后大多权益作用有限;HR则吐槽,企业招人同样困难重重,挂岗后匹配不到合适的求职者,需花钱另买曝光率,招聘软件“两头吃”。
这种双向困境暴露出当前在线招聘市场的一个突出矛盾:平台商业利益与用户求职需求之间的失衡。让我们不禁发出疑问:当招聘平台将盈利模式建立在“信息不对称”之上,那些缺乏社会资源的寒门学子,是否正在被这个数字化时代的“求职门槛”挡在职场大门之外?
求职者回复率不到5%
热搜的源头,是一位博主发布了一则吐槽视频,视频中直指在线招聘行业存在“潜规则”。
该博主表示,企业在主流招聘平台发布单个岗位一般需支付98-2000元不等的费用,这种盈利模式客观上降低了求职者的匹配效率。若求职者都能轻松找到工作,那么招聘软件就难以盈利。
更令人意外的是,即便企业已经完成招聘,很多岗位信息仍会长期挂在平台,主要是由于企业需要规避重复付费的成本。如果下架已招满的岗位,下次招聘时又需重新支付发布费用。这种机制导致平台上存在大量“僵尸岗位”,进一步加剧了求职者的匹配困难度。
对此,不少求职者深有感触。有用户留言:“真的遇到过,联系HR被告知,该岗位已不再招人,只是挂在平台而已。”更多用户反映“匹配的岗位太少”“一天到晚刷下来总是那几个”“求职太难了”“得多个软件同时刷才有点效果”……
来自上海的李林(化名)就是其中一位“受伤”的求职者。其在酒店行业从事宣传工作,然而4月初突然接到部门撤销的通知。为尽快找到新工作,李林开始了在各大招聘平台的“海投”之旅,可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。
李林向观察者网展示了令人心酸的求职记录:在前程无忧投递简历21家,至今仅一家显示“已读”;在猎聘投递14家,无一家回复;在BOSS直聘上主动沟通企业295家,仅收到14家回复并投递简历,占比不足5%。简历投递完成后,最终只有3家进行了后续交流。
李林(化名)在Boss直聘上的求职记录
“虽然一些平台推送很频繁,但链接到的大多是不匹配的公司和职位,”李林还抱怨平台的C端收费功能鸡肋,“当初花68元充的一个月会员,显示有多重权益,包括简历刷新、竞争力分析、优先提醒Boss、专属简历模板、职业性格测评等,但实际上最后用到的也就是简历优化,因为修改简历的时候必须充会员才能使用他们的模板。”
李林苦笑着说:“现在会员到期了,又会提醒我‘想快点找到工作?快升级VIP’。正在犹豫要不要继续充,快两个月了还没有找到新工作。”
寒门学子的“二次剥削”?
事实上,李林的遭遇并非个例,作为自身也有生存和财务压力的招聘平台,将人才信息匹配的本职,异化为“流量生意”,渐成行业普遍存在的痛点。
在猎聘,求职者如果想让自己的平均求职周期缩短61%,那就必须付费定制简历,明码标价:工作1-5年为398元,5-10年为498元,以此类推,工作年限越长定制价格越高。至于付费后求职周期是否真的缩短了61%,无从验证。
在前程无忧,平台会提醒求职者,开通VIP可“尊享8大权益,找工作快人一步”。VIP开通价格从38-108元不等,其中,38元只可使用14天。如若开通月卡、双月卡,则能享受简历投递置顶、与企业优先沟通的服务。
在智联招聘,升级为VIP同样尊享8大权益,包括简历置顶、优先提醒、投递必回、简历刷新、专属客服等。官方称,开通会员后,简历曝光量可从11.4%上升到41.2%;HR回复率从31%上升到55%,求职速度加快45%。单月卡78元,每天仅需2.6元。
各大平台收费标准 官方APP截图
这样一来,意味着在上述平台,未付费求职者的优先级会被一再降低,经济弱势求职者或成为直接受害者。
《社会科学前沿》2022年发布的一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报告显示,在高校毕业生中,有10%-15%的学生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,这类学生在社会中获得的资源往往有限,故而收入较低,在就业中不占优势。
除了社会资本会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之外,心理资本、人力资本同样也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现就业的绊脚石。他们需要耗费额外的时间精力去解决学费和生活等很现实的问题,在就业渠道的选择上明显不如社会资本更优越的同学。
寒门学子本身就在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上受限,在数字经济时代,这种差距或被进一步放大。当寒门学子无力承担简历推广等增值服务费用时,即便个人能力出众,也可能因为简历无法得到足够关注而错失机会。
同理,一些热门行业的企业为了让招聘信息获得更多曝光,每月在招聘软件上的推广费用高达数万元。而那些没有资金进行推广的中小企业,发布的职位需求则会淹没在海量信息中。
这种隐形的筛选机制,是否会使得招聘平台不自觉地成为了加剧社会不平等的“二次剥削”工具?
平台不能置身事外
不过,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看来,招聘平台还是当前就业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招聘平台运营方聚合岗位与求职者,优化产品机制、算法模型提升人岗匹配效率。能不能赚钱、持续吸引用户,取决于是否能解决两个关键问题:帮助企业更快招到人、帮助求职者更快找到工作。
马亮指出,从商业模式看,招聘平台并非“两头吃”生意,主要营收还是来自于企业端。
以BOSS直聘为例,其99%以上的营收来自于招聘端。企业在发布岗位、增加岗位曝光、寻猎优质候选人等场景下向招聘平台付费。常规职位招聘者回复求职者通常无需付费,仅在个别特殊类型(如普工、货运司机等)中,为避免中介滥发消息、骚扰用户,平台才会施加互动限制。
此外,针对求职者普遍反馈的“简历投递后无人回复、合适的岗位少”等问题,马亮认为,这一现象的核心根源是求职招聘市场结构性的供需错配,并非招聘平台的刻意干涉。
一方面,求职者集中涌向部分热门岗位,这些岗位的招聘需求有限或在缩减;另一方面,一些企业的岗位吸引力不足,难以招到人。
例如,有HR提到,普通行政岗,双休、薪资一般,但在一周内收到超过200份简历;与此同时,也有HR反映,因岗位类型(如销售、主播等)、公司福利待遇(单休)等限制,岗位难以吸引到求职者。
“实际用下来发现,不是所有岗位、所有招聘软件都需要付费,我们也用免费的。企业招不到人不完全是平台的问题,大部分初创企业,特别是已经融到资的企业,一般对求职者的学历、经验等要求都很高。”一位HR向观察者网说道。
招聘平台并非问题的制造者,但也不能置身事外。马亮表示,社会热议的背后,其实是对招聘平台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:不能仅仅停留在“撮合工具”的定位上。如何更主动地识别供需冷热点、优化信息分发策略、引导求职者和企业回归理性预期,提升连接效率与使用体验,是平台未来必须面对并持续完善的方向。
这篇文章由执剑问情于2025-05-23 22:41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贵雨偶工泛传媒网立场。
发表评论 (45条评论)
花盛开
2025-05-23 17:51这篇文章对王楚钦孙颖莎比梁吉善王艾米家具的分析非常深入,特别是关于木材选择的部分给了我很多启发。我家最近正打算更换客厅家具,这些信息对我帮助很大。
六品菠萝
2025-05-23 11:27作为一名家具设计师,我认为文章中提到的天猫十个勤天直播间实到人设计理念非常前沿。尤其是抽屉结构的创新应用,确实能提升家具的实用性和美观度。